查看原文
其他

Design Dome设计万象丨孟菲斯设计大师Aldo Cibic参与材料革新项目Material_S、及个人作品新展亮相




毫无疑问,自然和人类、材料技术与设计艺术的发展有着广泛且深刻的关联。如今,无论是建筑空间还是家具产品,材料技术的革新似乎掌握着设计领域的前行方向,而这一切的代价则是我们脆弱的自然生态沦落为发展的点缀。现在,身处人类中心化向科技中心化过渡阶段的我们有责任寻找出新的模式,在自然与科技之间重新建立平衡,并将其作为设计生产和再生的力量。
2022年5月15-18日,由孟菲斯(Memphis)设计小组的创始人Aldo Cibic参与创作的Material_S将在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平行展Design Dome设计万象亮相。以此为背景,domus对这位意大利著名的设计大师进行了深入访谈,或许透过他的言语我们能深受启发,寻找到真正属于未来的新模式和新联结。


Material_S,是由一群以卓越设计而闻名的国际设计师与优选材料机构的合作项目,旨在挑战材料革新,突破材料应用边界,为试验材料的新解决方案赋予生命。该项目由屡获殊荣的工业设计师 、Design Dome的规划总监Tommaso Masera发起,并与意大利先锋派设计大师、domus学院创始人Alessandro Guerriero共同策划。项目以对材料的实验和探索为核心,力邀Aldo Cibic、姜峰、吴滨等设计大师共创主题空间,以及Alessandro Guerriero、Giulio Iacchetti、Ryan LaBar、梁晨、时天一、叶帆等国际国内知名设计师和艺术家共创产品,打造以材料创造新艺术家具呈现与空间的交互应用试验场。
Aldo Cibic / 奥多·西比克
出生于1955年,在其非凡的职业生涯中自学成才。1981年,作为Sottsass Associati的合伙人,他与他人共同创立孟菲斯设计小组,开始了自己的实践,他通常把关于物质、室内设计、建筑方面的工作与激发文化研究相结合。现为同济大学荣誉教授,并同时担任同济大学上海设计创新学院实践教授,米兰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威尼斯建筑大学客座教授以及Cibicworkshop的创始者(多学科设计工作室)。
▲全文约4300字,完整阅读需13分钟

20世纪中期,西方设计界涌现出许多希望打破常规的设计团体,比如英国的Archigram、意大利的孟菲斯设计小组等。作为孟菲斯的创始成员之一,您认为这些团体产生的契机和社会环境是什么,对后世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Aldo Cibic:我的创作生涯开启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孟菲斯”,回溯当初,我觉得那是一个充满了真诚、真挚与真心的时代。Archigram也好,“孟菲斯”也罢,它们都是对当时环境的积极回应。在“包豪斯主义”盛行的年代里,我的设计领路人爱多尔·索塔萨斯(Ettore Sottsass)希望打破功能至上的规则,冲破其牢笼而另开辟一种更为感性且贴近生活的设计方式。许多人认为“孟菲斯”创立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其实这是一种误读。索塔萨斯从来没有从主观上推动设计的艺术化,他就是想破除常规,表现各种富于个性化的文化内涵。

▲孟菲斯系列家具“Andy& Sandy Louis”(摄影:Santi Caleca)

▲孟菲斯系列家具“Belvedere” (摄影:Studio Azzurro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市场化打破了原先的状态。“真诚”、“试验性”的设计思考和对于生活的纯粹热爱逐渐被“经济利益”和“市场价值”所取代。因此,我会常常告诫自己,要始终保持那份原始的热忱,不要害怕承担风险,不要害怕犯错,恰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曾经说的:“一个出色的科学家,99%的时间都时刻面临着失败的风险 ,如果你从未经历这一时刻,只能说明你做的事太简单了。”也许,不惮于失败,勇于与主流观念相抗衡正是“孟菲斯”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

提及意大利的设计,人们大多会将其与大胆的材料和工业科技创新相联系,似乎这已经成为了意大利设计的代名词。尤其在家具设计领域,许多经典作品的诞生与材料和科技密切相关,譬如Marco Zanuso这样的现代主义大师,他的作品无不代表了设计与工业及材料创新之间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状态。不知您是如何理解设计创新与材料变革之间的关系的?目前,您又对哪些材料感兴趣?


Aldo Cibic: 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涌现出一大批由年轻企业家领导的实业公司,这些企业家睿智进取、富有远见,同时拥有不少创新材料技术(如塑料、泡沫、成型系统等)。比如Gismondi家族创办的Artemide、Castelli家族创办的Kartell、Cassina和Busnelli品牌共同创办的B&B,以及Gandini家族创办的Flos等都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但当时意大利只有一个小型的设计学院(设计理工学院),因此在那个年代,除了Munari和Mari外,其他那些在日后声名显赫的意大利设计大师们均来自建筑学院,而且他们的设计文化展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Zanuso、Magistretti、Castiglioni、Bellini等)。可以说,建筑师的人文主义设计文化与企业家领导的创新材料试验相结合,缔造了当年前卫新颖的意大利设计。
▲为Moret设计的“Happy Carpets” (摄影:Martina Facci)

当然,每个时代的语境不同,对材料的看法也会有所区别。当时,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尚未凸显,人们只是不断研发新的材料,比如塑料和定型海绵技术的发明让产品变得造型丰富、色彩多样。现在则不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因而,作为同济大学国际设计创新学院的教授,我希望看到更多后来者能建立材料意识,同时树立社会责任心,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产品负责。

前阵子我走访了大理石产地福建南安,发现60%-70%的原材料都被废弃,这是很大的浪费。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景德镇,陶瓷的报废率也相当高。如何利用这些现成材料,将它们“变废为宝”,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是设计师和建筑师应该关注的焦点。
▲为Paolac设计的“Table Joy” (摄影:Santi Caleca)

Ellissima书架(摄影:Matteo Piazza)

反观中国的行业现状,价格高昂、缺乏认知度等因素造成了新材料研发与运用之间的鸿沟。而在实践过程中,许多设计师也比较偏向于使用“安全”的材料,从而延缓甚至阻碍了新材料的普及。面对这些困难,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Aldo Cibic:从历史上看,任何一种革新性事物的普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记得在LED技术的萌芽阶段,不少人因为价格昂贵、适用性低等各种理由去拒绝它。又比如在“步行街的概念问世之初,很多持反对态度的人就常常对关闭汽车走的街道大发牢骚。现在如何呢?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LED,步行街也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了活力。所以,大家应该挑战自己去创造可持续的设计项目。这是我们在当下的环境中必须做的事,时间会检验我们的努力是否值得。
▲为Paolac设计的水壶“Piggy”

当下,人们对于“新材料”有不少误读,容易将“新材料”与“高科技”划上等号。然而,我们也看到许多设计力量正努力发掘旧有材料的新用途,或是回收材料再利用。关于材料可持续性这个话题,可否谈谈您的看法?


Aldo Cibic:我觉得有几个层面。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每个地方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品,它们中间有好多可以被重复利用,可以把这些废弃物集中起来,形成旧料市场,让设计师可以从中挑选,如此来避免新的砍伐与开采。对于设计师来说,我们需要萌发出更多更好的创意,让“旧”物“新”生,同时让这些作品尽量精美一些,来减少消费者的“丢弃”行为。
Pocket Landscape(摄影:Santi Caleca)

我十分看好中国设计行业的新生力量,这些年轻的制造商和设计师们已经建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并深知我们不能无限度地向自然、向未来索取,不能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说实话,我并不喜欢使用诸如“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设计思维”之类的词语,而是希望大家用心体会问题的所在,并用实际行动来改善它。

在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盛行的当下,许多设计师都呼吁“个性化”和“多样性”,认为以“模块化”“标准化”为基础的设计是造成同质化和单一性的根源。然而,这种代表了批量化生产的设计方式却也是“效率”的极佳体现,同时具有“环保”价值。那么,您如何看待“个性化”和“标准化”之间的冲突,如何取得平衡?


Aldo Cibic: 这个时代已经无法承受平庸的量产化设计。如果你的目标是标准化和规模生产,那么你应该努力设计出对自然、对社会都负责任的作品,同时选择与优秀的制造商合作,充分考虑材料、价格、制作、流通、库存和售后等各种问题,以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假如你是想表达自我,那你可以尽情地施展才华、挖掘想象,创造一些有趣且有意义的实验性作品出来。 

▲上海自宅室内改造设计(摄影:Alex Wenlong Wang)

您2003年初访中国就是为了米兰设计周的展览做准备,在此后的近20年间,您也参加了中国的各类设计展。您认为这些年来,中国设计展行业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与国际优秀设计展会之间还存在哪些差距?此次,您所参加的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全新平行展“Design Dome设计万象”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Aldo Cibic: 我认为,衡量设计展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于它在寻求问题解决方案时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中国的设计展会业正朝这个方向迈进,但可以做得更好。现在中国的设计界,大家都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并愿意不断学习和改善自身。换一个角度看,中国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这里,我可以随时与像“设计万象”这样的主办方交流想法,提出改善的建议,而他们也会迅速做出应答,并付诸行动。这也是我热爱中国的原因之一。中国人始终怀揣着好奇心,愿意聆听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这股能量将推动中国设计展会变得越来越好。

▲2021中国进博会意大利文化展厅设计“Paesaggio Italiano”(摄影:Alex Wenlong Wang)


作为一位长者,我亲眼目睹了西方设计业的发展轨迹。自20世纪中叶开始,现代设计一路从丹麦、意大利的辉煌,演变到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葡萄牙等国的兴盛。从历史规律中,我们看到了模式的相似性。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新一代设计力量的成长,以及越来越多普通中国人拥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中国设计”的时代也即将来临。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时刻,我对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而倍感欣喜。
▲Material_S展区布局

我们注意到此次设计万象展的特别主题展“Material_S”布局和构思很有创意,分为“水”、“土”、“火”和“气”,您参与的是“火”主题展厅的创作。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的读题、拆题、解题的过程以及空间的呈现?其中运用到哪些有意思的材料?在此过程中,有没有与其他设计师、品牌或团队合作?


Aldo Cibic:我希望Material_S能成为向设计从业者和普通观众展示我们尊重自然、释放智慧和创造力的平台。在与展会沟通之后,我更换了一个与“火”无关的主题,“设计万象”的策展人也十分尊重我的想法。我的设计会围绕“艺术性”和“可持续性”展开,目前正在筹备阶段。
因为是用旧材料创作新作品,也体现了我的过往与现在,我就想把展览主题称为“新-旧”设计,期待观众能在看到作品后莞尔一笑。在此过程中,我们会使用一些再生的材料,例如从苏州旧木市场淘来的废弃木料,并给予它们新的生命,做出最为环保的设计方案。

我们知道您十分注重设计与人、生活之间的联系,“以人为本”因而也是您产品、室内和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准则之一。那么,您希望这个空间与参观者之间建立何样的互动关系和情感连结?这样的设计理念是否也延续到了您其他的设计作品中,可否列举一二?


Aldo Cibic:谈到这个问题时,我想借用Elephountain“大象喷泉”来解释,因为它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我的设计宣言。无论是长者还是幼童,人们喜欢它、热爱它,因为它拥有灵魂,能带给人以美好的感觉。又比如说我那间不到40平方米,被众多媒体竞相报道的“蜗居”,我希望它能传递出一种信号: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它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真正好的居家空间,必须是生活和生命的载体,而非炫耀和显摆的工具。这一点也是我特别想要强调的。


▲位于上海“In-Let展览”的Elephountain喷泉雕塑(摄影:Alex Wenlong Wang)

我们了解到这次您个人的品牌产品“ALDO CIBIC”将以独立展位亮相于“Design Dome设计万象”,并且搭配了特别的展陈空间,不知您能否提前透露一下相关内容?以及您对今年产品展示拥有怎样的期待?


Aldo Cibic:这个展陈空间基本上会延续我一贯的陈列方式,并添加一些新品。我挑选的参展作品具有很强的主观偏好,体现了我个人的喜好与价值观。因为没有量产,所以它们的价格并不便宜,但我不希望人们为之贴上“收藏品”或“艺术品”的标签。可以说这种想法很大程度上受到“孟菲斯”和索塔萨斯的影响——家具就是家具,不用冠冕堂皇地称之为艺术。稍微剧透一下,我会用回收木料新创作一系列长得像人体形状的橱柜。它们的造型十分有趣,能为生活增添一些趣味。



Aldo Cibic品牌与Yaspace Gallery的共同展陈

今年domus迎来了继安藤忠雄之后新的轮值主编,法国设计师让·努维尔。在他的新一期的主编宣言中,他向全球的设计师群体提出了三个问题:“如果无视感性,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会是什么样子?”;“假如没有‘诗意’,‘理性’将何去何从?”;“从单一角度下我们还能审视出真相吗?”不知您对这三个问题有怎样的思考与回应?


Aldo Cibic: 我认为“感性”是我大部分作品的一个重要层面。没有“感性”,人们会很容易做出愤世嫉俗的行为,这也意味着可能会与感性的优势渐行渐远,而这些优势正是让项目弥足珍贵的要素。
“诗意”于我而言,代表了一种神奇的魔力,就像烹制一道美食、编写一段旋律,或设计一座建筑那样,你无须拥有许多素材,就能创造出巨大的,亦或是非常微妙的快乐。在谈论这个问题时,我常常以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的作品为例。尽管他创作作品的数量和规模并不值得“炫耀”,但正是这些建筑“小品”却能与人们交流,与时代共生,成为诗的表现形式,对后世建筑师产生了深远影响。

▲“House in Vicenza” (摄影:Mads Mogensen)

最后,能够分享一下您个人的设计价值观,您觉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标准来衡量设计的价值高低?


Aldo Cibic:设计应该充满活力、生动活泼,令人赏心悦目,同时从精神层面,而不是仅从功能性上改善人们的生活。回到我之前提及的“蜗居”,我希望通过它向普罗大众传递一种信念:无论贫穷富有,无论屋舍大小,只要有心,你就能获得这份“更‘接地气’,并且贴近生活的美学”。美拥有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交响乐的波澜壮阔,也可以是奏鸣曲的轻缓曼妙。美与奢侈无关,也不是精英人群的专属,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田,孕育出不同的诗意人生。
▲“House in Milano”(摄影:Helenio Barbetta)

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作为中国家具行业领先的商业展,坚持“设计导向、潮流引领、持续创新”,一直致力于突破设计与创新的边界。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核心亮点展Design Dome设计万象,作为链接全球家具品牌与中国设计的战略平台,即将于2022年5月15-18日以全新形态盛大启幕。
展会期间,domus国际中文版将联合“Design Dome设计万象”举办相关主题的设计论坛,全球众多知名设计师将相聚于此,分享最新的设计前瞻观点与实践经验,敬请关注。







编辑|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

图片来源|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

转载请标明来源,欢迎分享

如有版权或其他问题,本平台享有免责条款


点击【预先登记】,抢先获取门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