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Dome设计万象丨孟菲斯设计大师Aldo Cibic参与材料革新项目Material_S、及个人作品新展亮相
2022年5月15-18日,由孟菲斯(Memphis)设计小组的创始人Aldo Cibic参与创作的Material_S将在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平行展Design Dome设计万象亮相。以此为背景,domus对这位意大利著名的设计大师进行了深入访谈,或许透过他的言语我们能深受启发,寻找到真正属于未来的新模式和新联结。
Material_S,是由一群以卓越设计而闻名的国际设计师与优选材料机构的合作项目,旨在挑战材料革新,突破材料应用边界,为试验材料的新解决方案赋予生命。该项目由屡获殊荣的工业设计师 、Design Dome的规划总监Tommaso Masera发起,并与意大利先锋派设计大师、domus学院创始人Alessandro Guerriero共同策划。项目以对材料的实验和探索为核心,力邀Aldo Cibic、姜峰、吴滨等设计大师共创主题空间,以及Alessandro Guerriero、Giulio Iacchetti、Ryan LaBar、梁晨、时天一、叶帆等国际国内知名设计师和艺术家共创产品,打造以材料创造新艺术家具呈现与空间的交互应用试验场。
出生于1955年,在其非凡的职业生涯中自学成才。1981年,作为Sottsass Associati的合伙人,他与他人共同创立孟菲斯设计小组,开始了自己的实践,他通常把关于物质、室内设计、建筑方面的工作与激发文化研究相结合。现为同济大学荣誉教授,并同时担任同济大学上海设计创新学院实践教授,米兰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威尼斯建筑大学客座教授以及Cibicworkshop的创始者(多学科设计工作室)。
▲全文约4300字,完整阅读需13分钟
20世纪中期,西方设计界涌现出许多希望打破常规的设计团体,比如英国的Archigram、意大利的孟菲斯设计小组等。作为孟菲斯的创始成员之一,您认为这些团体产生的契机和社会环境是什么,对后世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提及意大利的设计,人们大多会将其与大胆的材料和工业科技创新相联系,似乎这已经成为了意大利设计的代名词。尤其在家具设计领域,许多经典作品的诞生与材料和科技密切相关,譬如Marco Zanuso这样的现代主义大师,他的作品无不代表了设计与工业及材料创新之间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状态。不知您是如何理解设计创新与材料变革之间的关系的?目前,您又对哪些材料感兴趣?
当然,每个时代的语境不同,对材料的看法也会有所区别。当时,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尚未凸显,人们只是不断研发新的材料,比如塑料和定型海绵技术的发明让产品变得造型丰富、色彩多样。现在则不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因而,作为同济大学国际设计创新学院的教授,我希望看到更多后来者能建立材料意识,同时树立社会责任心,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产品负责。
前阵子我走访了大理石产地福建南安,发现60%-70%的原材料都被废弃,这是很大的浪费。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景德镇,陶瓷的报废率也相当高。如何利用这些现成材料,将它们“变废为宝”,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是设计师和建筑师应该关注的焦点。
反观中国的行业现状,价格高昂、缺乏认知度等因素造成了新材料研发与运用之间的鸿沟。而在实践过程中,许多设计师也比较偏向于使用“安全”的材料,从而延缓甚至阻碍了新材料的普及。面对这些困难,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当下,人们对于“新材料”有不少误读,容易将“新材料”与“高科技”划上等号。然而,我们也看到许多设计力量正努力发掘旧有材料的新用途,或是回收材料再利用。关于材料可持续性这个话题,可否谈谈您的看法?
我十分看好中国设计行业的新生力量,这些年轻的制造商和设计师们已经建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并深知我们不能无限度地向自然、向未来索取,不能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说实话,我并不喜欢使用诸如“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设计思维”之类的词语,而是希望大家用心体会问题的所在,并用实际行动来改善它。
在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盛行的当下,许多设计师都呼吁“个性化”和“多样性”,认为以“模块化”“标准化”为基础的设计是造成同质化和单一性的根源。然而,这种代表了批量化生产的设计方式却也是“效率”的极佳体现,同时具有“环保”价值。那么,您如何看待“个性化”和“标准化”之间的冲突,如何取得平衡?
您2003年初访中国就是为了米兰设计周的展览做准备,在此后的近20年间,您也参加了中国的各类设计展。您认为这些年来,中国设计展行业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与国际优秀设计展会之间还存在哪些差距?此次,您所参加的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全新平行展“Design Dome设计万象”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作为一位长者,我亲眼目睹了西方设计业的发展轨迹。自20世纪中叶开始,现代设计一路从丹麦、意大利的辉煌,演变到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葡萄牙等国的兴盛。从历史规律中,我们看到了模式的相似性。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新一代设计力量的成长,以及越来越多普通中国人拥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中国设计”的时代也即将来临。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时刻,我对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而倍感欣喜。
我们注意到此次设计万象展的特别主题展“Material_S”布局和构思很有创意,分为“水”、“土”、“火”和“气”,您参与的是“火”主题展厅的创作。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的读题、拆题、解题的过程以及空间的呈现?其中运用到哪些有意思的材料?在此过程中,有没有与其他设计师、品牌或团队合作?
因为是用旧材料创作新作品,也体现了我的过往与现在,我就想把展览主题称为“新-旧”设计,期待观众能在看到作品后莞尔一笑。在此过程中,我们会使用一些再生的材料,例如从苏州旧木市场淘来的废弃木料,并给予它们新的生命,做出最为环保的设计方案。
我们知道您十分注重设计与人、生活之间的联系,“以人为本”因而也是您产品、室内和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准则之一。那么,您希望这个空间与参观者之间建立何样的互动关系和情感连结?这样的设计理念是否也延续到了您其他的设计作品中,可否列举一二?
Aldo Cibic:谈到这个问题时,我想借用Elephountain“大象喷泉”来解释,因为它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我的设计宣言。无论是长者还是幼童,人们喜欢它、热爱它,因为它拥有灵魂,能带给人以美好的感觉。又比如说我那间不到40平方米,被众多媒体竞相报道的“蜗居”,我希望它能传递出一种信号: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它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真正好的居家空间,必须是生活和生命的载体,而非炫耀和显摆的工具。这一点也是我特别想要强调的。
▲位于上海“In-Let展览”的Elephountain喷泉雕塑(摄影:Alex Wenlong Wang)
我们了解到这次您个人的品牌产品“ALDO CIBIC”将以独立展位亮相于“Design Dome设计万象”,并且搭配了特别的展陈空间,不知您能否提前透露一下相关内容?以及您对今年产品展示拥有怎样的期待?
Aldo Cibic:这个展陈空间基本上会延续我一贯的陈列方式,并添加一些新品。我挑选的参展作品具有很强的主观偏好,体现了我个人的喜好与价值观。因为没有量产,所以它们的价格并不便宜,但我不希望人们为之贴上“收藏品”或“艺术品”的标签。可以说这种想法很大程度上受到“孟菲斯”和索塔萨斯的影响——家具就是家具,不用冠冕堂皇地称之为艺术。稍微剧透一下,我会用回收木料新创作一系列长得像人体形状的橱柜。它们的造型十分有趣,能为生活增添一些趣味。
▲Aldo Cibic品牌与Yaspace Gallery的共同展陈
今年domus迎来了继安藤忠雄之后新的轮值主编,法国设计师让·努维尔。在他的新一期的主编宣言中,他向全球的设计师群体提出了三个问题:“如果无视感性,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会是什么样子?”;“假如没有‘诗意’,‘理性’将何去何从?”;“从单一角度下我们还能审视出真相吗?”不知您对这三个问题有怎样的思考与回应?
“诗意”于我而言,代表了一种神奇的魔力,就像烹制一道美食、编写一段旋律,或设计一座建筑那样,你无须拥有许多素材,就能创造出巨大的,亦或是非常微妙的快乐。在谈论这个问题时,我常常以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的作品为例。尽管他创作作品的数量和规模并不值得“炫耀”,但正是这些建筑“小品”却能与人们交流,与时代共生,成为诗的表现形式,对后世建筑师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能够分享一下您个人的设计价值观,您觉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标准来衡量设计的价值高低?
Aldo Cibic:设计应该充满活力、生动活泼,令人赏心悦目,同时从精神层面,而不是仅从功能性上改善人们的生活。回到我之前提及的“蜗居”,我希望通过它向普罗大众传递一种信念:无论贫穷富有,无论屋舍大小,只要有心,你就能获得这份“更‘接地气’,并且贴近生活的美学”。美拥有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交响乐的波澜壮阔,也可以是奏鸣曲的轻缓曼妙。美与奢侈无关,也不是精英人群的专属,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田,孕育出不同的诗意人生。
编辑|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
图片来源|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
转载请标明来源,欢迎分享
如有版权或其他问题,本平台享有免责条款
点击【预先登记】,抢先获取门票